谈起柳树,每个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是中国本土最常见的树种之一,其分布遍布大江南北(图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挥笔留下千古绝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柳树是中国诗人吟诵的绝佳对象,时至今日,柳树依依惜别的文学形象依旧深入人心。

柳之馈赠——阿司匹林,图片,医药卫生,水杨酸,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拜耳,第1张

图1. 柳树(图片来自网络)

说起柳树的医学价值,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柳树作为药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开始用柳叶来治疗关节炎了。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其古籍《埃伯斯植草文稿》与我国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对柳树的药用价值都有所记载。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图2)亦有用柳树皮成功治愈病人的案例。由此可见,古往今来,人类都在或有意或无意地利用柳树治病。

柳之馈赠——阿司匹林,图片,医药卫生,水杨酸,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拜耳,第2张

图2. 希波克拉底(图片源自网络)

受制于过去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人们对柳树治病背后的机理并不了解,只能将其归结为神迹显灵之类的怪力乱神。1758年,英国牧师爱德华·斯通在散步时突然心血来潮,掰下一块柳树皮塞进嘴巴咀嚼起来,其苦涩的口感让其突发奇想,竟然联系到了能够提取金鸡纳霜的金鸡纳树。他做了一组对照实验,证明柳树皮的浸泡液确实能够治疗发热症,其这一发现引起了英国皇家学会的重视。后来科学家从柳树皮中提取了水杨酸,柳树的药用之谜终于被人们破解,后来,人们在绣线菊中也提取出了水杨酸。

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让水杨酸走进了千家万户,为许多发热病人带去福音,但水杨酸的副作用也让部分病人痛苦不堪——长期大量服用水杨酸容易导致长胃溃疡和大出血,正是这个副作用,让病人和医生都纠结不已,但碍于没有太好的替代方案,只能无奈接受。这一尴尬局面,在1897年发生了转机。在这一年,德国化工巨头拜耳公司开发出一种新药,其研究人员在水杨酸分子上加上了一个乙酰基,形成了乙酰水杨酸。这种新药能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大大减轻药物对病人的副作用,这就是在后世广为人知的阿司匹林,该药与青霉素、安定齐名,号称世界医药史三大经典。德国人拥有两大骄傲,其一是德国汽车,BBA享誉世界,所向披靡;另一骄傲就是阿司匹林了,曾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对此引以为豪,将阿司匹林视为德国人创新精神的真实写照。阿司匹林一开始只是被用来治疗感冒、发烧、关节肿痛等疾病,20世纪80年代,英国药物学家约翰·文恩及其团队,发现了阿司匹林的生物作用机理,大大拓展了阿司匹林的应用范围,成为预防和治疗众多疾病的不二之选,约翰·文恩也因此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暨医学奖。有一位哲学家放出豪言壮语“如果我身处野外,只能携带一种药物,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阿司匹林”。世界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也随身携带了阿司匹林,足见其无可撼动的神药地位。

阿司匹林出自德国的拜耳公司,这是无可争议的,但具体的发明者是谁,却是一个无头公案,众说纷纭。有的人说发明者是费利克斯·霍夫曼(图3),其进入拜耳公司后,始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制药工艺。霍夫曼的父亲患有风湿病,常年遭受病痛折磨,但其父由于水杨酸的副作用太大而拒绝服用水杨酸,霍夫曼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进入公司后就立志要发明出能够治疗父亲风湿病,且没有副作用的新药,为患者减轻痛苦。查阅了大量资料后,他决心改良水杨酸,其设计实验,在水杨酸上加了一个乙酰基,就形成了阿司匹林(Aspirin)。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也是大有说法的,A代表着乙酰,spir代表其源于spiraea(绣线菊),in则是拜耳公司的特有的命名后缀。短短7个字母,就将阿司匹林的来历交代得清清楚楚。

柳之馈赠——阿司匹林,图片,医药卫生,水杨酸,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拜耳,第3张

图3. 费利克斯·霍夫曼(图片源自网络)

但这只是关于阿司匹林发明者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似乎更接近于事情真相。许多人认为阿司匹林的发明者另有其人,他就是犹太人亚瑟·艾兴格林(图4),其生活年代正值纳粹党如日中天之时。艾兴格林是拜耳公司制药负责小组的第一负责人,即制药小组组长。制药小组的一切活动,都要根据艾兴格林制定的研究计划开展。该小组内共有10位助理,共同向艾兴格林负责,而前文所说的费力克斯·霍夫曼只是其中之一。根据他们的人员级别关系,不难发现霍夫曼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只是在执行艾兴格林的实验设想而已,10位助理并没有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根据这个逻辑,霍夫曼只是动手将艾兴格林的设想用实验实现出来而已,发明阿司匹林的人自然是制药小组组长亚瑟·艾兴格林了。但在纳粹只手遮天的年代,是不会允许犹太人发挥什么作为的,因此他的发明被其属下霍夫曼所顶替。在时代巨浪面前,个人的力量是何其渺小,为了家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艾兴格林选择了装聋作哑,忍气吞声。尽管一再退让,艾兴格林还是没能逃脱魔爪,在离开工作岗位没几年后,年近8旬的他就被关进了集中营,一直到德国战败才得以重见天日。这一说法得到了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沃尔特·斯纳德的认可,2000年,沃尔特·斯纳德发表文章力挺艾兴格林为阿司匹林的真正发明者,试图为抱憾离世的艾兴格林正名。

柳之馈赠——阿司匹林,图片,医药卫生,水杨酸,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拜耳,第4张

图4. 亚瑟·艾兴格林(图片源自网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切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诉说。谁才是阿司匹林的真正发明者,恐怕永远也不会有定论。阿司匹林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制药史上的一大突破,是人类文明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代表着人类智慧近6000年的传承和发展,其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是任何人都必须承认的。也许在未来,会有人在乙酰水杨酸的分子上再加几个基团,让这一神药更新换代,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有哲人曾经说过,人类最接近上帝的能力,就是想象力,对于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后的事,谁又能准确预见呢?未来大步而至,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