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28日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简称央广总台)与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连续播出。
该纪录片首批播出13集,包括《气蕴华夏》、《智连未来》、《城市绿心》、《追风逐日》、《聚能动力》、《绿电动脉》、《海上天路》、《强国之翼》、《乌金奇迹》、《北斗巡天》、《人造天河》、《一江碧水》、《化生万物》。
纪录片宣传海报,来源网络
何谓“基石”?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为:做建筑物基础的石头;比喻基础或中坚力量。
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三大新闻机构之一、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央广总台拍摄如此题材的纪录片,在选题方面肯定不会随意为之,想必是调动各方资源,广泛咨询,反复斟酌,最终筛选出官方认可的国之基石。
从首批播出的13集看,肩挑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军事上的“战斗力”、国民活动中的“物化法官”四大重担的仪器仪表还没有被单独“列传”。
虽然没有被单拎出来拍,但在这部记录片中依然能看到不少“仪踪测影”。
譬如在第10集《北斗巡天》中,提到了一种叫作“赤潮”的全球性海洋生态灾害。
纪录片宣传海报,来源网络
在海水的表层,生活着大量的浮游藻类,它们在阳光的帮助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供应身体所需,同时还释放出氧气,为海洋的勃勃生机奠定了基础。
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海洋浮游藻类的数量总会保持在一个均衡的水平,这种均衡的状态,既可以保证整个种群的持续发展,又不会危害到海洋的环境。
不过,这种均衡的水平,也很容易被打破。当海水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时,比方说,海水受到污染,大量的有机物富集,海水营养程度过高,这种时候如果温度、光照等条件都适宜的话,某些浮游藻类,比如甲藻、夜光藻、硅藻、双鞭毛藻等,就会突然大量地增殖。
由于这些藻类的身体都有颜色,有的是红色、粉红色的,有的是黄色、茶色或茶褐色,还有的是黄褐色或灰褐色,因此当它们大量地聚集在一起时,大片的海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远处看去,就像是在海上泛起了有色的大潮。
赤潮高发季节,一些有毒赤潮会导致沿海贝类体内的毒素累积。贝类毒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导致中毒风险。
此外,赤潮还会引发大量鱼虾死亡,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甚至还会威胁滨海一些大型设施的冷源安全。数据显示,赤潮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0亿元。
我国东海发生的赤潮,来源网络
这时候,对于赤潮的早期监测预警就显得格外重要。
长期以来,传统的赤潮检测方法是通过显微镜进行人工辨认和计数。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而且对形态相近的赤潮生物难于分辨(如有毒和无毒株系),对检测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十分不利于赤潮减灾防灾。
事实上,通过网上搜索可以发现,国内也有其他团队进行赤潮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譬如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8年开发出了基于分子探针技术的检测试剂盒,在5分钟内即可检测出赤潮藻。
此次,福州大学的赤潮检测技术能够在国家级纪录片中亮相,其设备中集成了北斗系统的短报文与位置报告功能,应当说是功不可没。
而从这一点上似乎能够给予业内人士一点启发。科学仪器一方面要继续扮演好自己“幕后英雄”的角色,另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这其中可能包括诸如新技术的目标市场大小等经济因素),也不妨适当思考一下如何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项目相结合的可能途径。这对于增加自身的曝光程度,让更多的圈外人了解科学仪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显然是颇有益处的。
最近的一个例子,炫一科技发布的M8 Plus成为全球首款可直接支持龙芯+麒麟OS的气相色谱仪,也算是为建设国产CPU的生态联盟这盆炉火内添上一根柴。
END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