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562,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
数字一出来,境外媒体对于中国经济一片“看衰”声音,认为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实施的严厉疫情防控政策,而如果这种政策继续的话,下半年的经济不会迅速复苏。在国内,类似的声音也有不少。
标普公司(S&P)已经把对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预测,由今年5月份调整后的4.2%下调至3.3%。这也是该公司自5月份以来,第二次下调对于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
巧合的是,高盛集团(GoldmanSachs)同样把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由4%下调至3.3%。
目前,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尚未发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所以,完全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
其实,对于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幅放缓,中国政府应该是有一个心理准备的。
记得在6月底的时候,央视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
新闻里提到:
注:为什么中国愿意把资源不计回报地沉淀给弱势人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是否应该取消对穷人的补贴和福利以激励他们上进?》这篇文章读读。
关于采取何种疫情防控策略,国内代表不同群体的“声音”其实一直都在博弈之中。当然,这种博弈从表面上看是针对病毒特点的争论。
7月11日,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病原生物学系副主任杨占秋在接受《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的连线采访时表示,奥密克戎BA.5致病性明显减弱。
而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奥密克戎BA.5亚分支致病力无明显变化。
两家都是重量级媒体,这确实让非专业人士很懵圈,究竟该选择相信哪家的?
最后,也许只能从利益角度出发,哪种说法可能导致的疫情防控策略的调整对自己有利,就给哪个点赞。
现在回过头再品味一下前文提到的那条6月底的新闻,感觉一方面是向全社会再次明确了“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另外,可能也有点儿让民众对于暂时的经济增长放缓事先有个心理准备的意思。
根据普通人的直观感受,大家可能都会觉得2020年疫情爆发就是最艰难的时刻了,没想到2022年上半年用现实给很多人上了一课,特别是4、5月份,堪称“至暗时刻”,也毫不为过。
2022年上半年的疫情的“暴风眼”先是上海,后是北京,而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地位远远高于武汉。
从2021年的城市GDP数据看,上海为4.32万亿、北京则是4.03万亿,经济体量分别为武汉的2.4和2.3倍。而且上海对长三角地区、北京对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力也远超武汉对其周边地区的影响。
所以,2022年面临的挑战要超过2020年。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陈尔真曾经说过,今年上海疫情的规模要大于2020年的武汉。
而当时2020年上半年的国内GDP为456,614亿元,同比下降1.6%。
这么一跨年度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今年上半年能够取得正增长,确实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第二季度。
很多官媒在进行相关报道时,都使用了“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的字句,想来不仅仅是为了“吸睛”,也是经过字斟句酌的。
那么,全国经济大盘顶住了压力,具体到分析仪器行业在2022年上半年的表现又会如何呢?特别是那些与“抗疫”不是直接相关的业务领域?
分析仪器行业会否重蹈覆辙
观察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龙头”企业的表现往往具有指标性意义。
本文以环境板块为例,撷取了一些上市仪器公司,先回顾一下它们在2020年上半年的表现,具体如下表所示:
注:数据引自相关公司财报
在今昔外部环境相似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历史数据推测,相关企业在这一、两年里如果没有通过扩充产品线而吃到疫情“HongLi”的话,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数字可能会有点不大乐观。
然而一些跨国分析仪器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似乎依然很足。
譬如安捷伦科技自今年三月晚些时候到整个四月份,由于疫情封控的原因,在中国的业务基本属于“停摆”状态。
据该公司高层的估计,中国的防疫封控措施对安捷伦科技2022财年第二季度的增长大概产生了350个基点的“逆风”影响。
注:安捷伦科技一个财年的周期是从当年的11月至次年的10月。
但该公司高层同时指出,这些业务并没有损失,只不过是延期到2022年的后几个季度执行而已,涉及的交易额大致在5000万到5500万美元之间。
如果从订单金额的角度看,中国以20%的增速成为该公司第二季度增速最快的地区。
总之,安捷伦科技认为中国市场的总体需求依然非常强劲。
沃特世公司的高层在5月初召开的2022年第一季度的业绩电话会议中表示,尽管中国部分地区正在施行的封控措施可能会导致沃特世在中国市场第二季度的增长面临大约100到200个基点的“逆风”,不过一旦封控解除,经济活动恢复正常的话,对于沃特世全年在华业务的增长预期影响不大。
沃特世同样认为中国市场依然保持着强劲的需求,其高层对于中国市场总体上持乐观态度,预期2022年全年沃特世在华业务会实现10%~15%的增长。
不过对于像跨国“巨头”这样产品线比较长的公司而言,它们可以通过“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方式来规避由于一些不可预测因素而导致的业务波动。
因此,以环境、食品等为代表的国内传统分析仪器市场在今年上半年究竟能顶住多少压力,可能要等到8月下旬相关国产仪器上市公司的年中报披露后,外人才会看得更清楚一些。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