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中美科技脱钩”的话题一直备受世人所关注,分析仪器乃至整个科学仪器界自然也不可能置身于事外。无论是圈内专业人士还是圈外投资人,无论是科技媒体还是证券公司,把“国产替代”作为应对之道,一直是多数国人的共识。

正常波动还是“国产替代”成效初显?,图片,国产替代,科学仪器,质谱联用仪,跨国公司,本土化,第1张

正常波动还是“国产替代”成效初显?,图片,国产替代,科学仪器,质谱联用仪,跨国公司,本土化,第2张

 圈内外人士关于“中美科技脱钩”话题的探讨

特别是在高端科学仪器领域,我们的“脖子”随时被卡住的危险性也是很高的。对于这个市场,过去几年,不断有内资上市仪器公司躬身入局,砸钱砸资源进行产品研发。而国家出台的产品采购国产比例指导等一系列行业产业政策,则为“国产替代”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那么,过去几年行业资本的持续投入,是否已经见到了一些成效呢?本文以高端分析仪器的一个典型代表——质谱联用仪产品为例,整理归纳了一下它(HS编码:90278120)在2022年的主要进口数据,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一些它受到国内“大气候”影响的端倪。


注:这一编码下的报关产品包括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


首先,在经历了2019年到2021年三年进口数量的连续增长后,2022年,质谱联用仪的进口数量出现了一个轻微的波动,未再继续上行,而是出现了一个2.1%的下滑,如下图所示:

正常波动还是“国产替代”成效初显?,图片,国产替代,科学仪器,质谱联用仪,跨国公司,本土化,第3张

 2021-2022年我国进口质谱联用仪数量变化

不过,虽然数量下降,但2022年进口质谱联用仪的单台均价却较之上年同期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增加,达到约110万人民币/台(增长率~24%)。

这似乎又一次印证了2022年全球遭遇的历史性高通胀同样波及到了分析仪器行业。今年1月份,《Nature》在一篇讨论全球通胀给实验室领域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上升的文章中,还专门提到“高端设备的价格也在大幅上涨”。

当然,导致高通胀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多国央行施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俗称“印钞票”)外,供应链断裂危机也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记得2022年下半年的时候,赛默飞、岛津、安捷伦、珀金埃尔默、沃特世、默克生命科学、艾本德等跨国公司的在华分支机构纷纷出台调价说明,其中,几乎无一不提及“原材料短缺、供应链成本提高”是它们调价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在几个质谱联用仪主要对华出口国家当中,对全年度整体数量下降贡献最大的国家是日本,同比2021年下降23.86%。另外,美国下降4.52%。具体如下图所示:

正常波动还是“国产替代”成效初显?,图片,国产替代,科学仪器,质谱联用仪,跨国公司,本土化,第4张

 2021-2022年我国从美国、日本进口质谱联用仪数量变化

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则在经历了2021年的低迷后,2022年无论是对华出口台数还是金额,均重新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数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6.08%、47.71%、4.90%。

面对日本这个相对异常的数据信号,本号怀疑其中的原因之一有可能是,目前能排得上号的全球知名质谱联用仪厂家基本上都已将各自的至少部分色谱产品在中国大陆实现了国产化生产(最近的一个好像是去年年底的沃特世)。

所以,对于相关跨国公司而言,今后很有可能更多的是只进口质谱单机。这样的话,理论上报关时会考虑选择其他HS编码类别,譬如90278190。色谱系统则是由其在华工厂供货,并在当地完成色质联用系统的组装调试。

如果再叠加另外一个因素,即总部位于日、美的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在过去一、两年开始将其质谱产品有选择性地逐渐引入中国大陆,实现国产。日本目前的这一数据变化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此外,我们也将90278190(其他质谱仪)分类下的上年主要进口数据罗列如下。由于我们手头缺少这个类别下的进口产品更多的历史数据,无法进行详细地纵向比较分析,比较遗憾。

2022年,中国大陆共进口“其他质谱仪”10893台(同比上年增长11.86%),总金额超过55亿元人民币。对华出口数量较多的国家包括:美国(4000台)、德国(2648台)、新加坡(1675台)、英国(711台)、日本(452台)等。

从以上现有的公开信息分析来看,当前定义下的“国产替代”,近两年在分析仪器领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从中仪学分析仪器分会今年1月发布的一篇文章中也能感觉到,进入2022年以来,多家知名跨国仪器公司纷纷加大了各自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力度。

正常波动还是“国产替代”成效初显?,图片,国产替代,科学仪器,质谱联用仪,跨国公司,本土化,第5张

分析仪器分会的关于仪器外企开启中国市场本土化的文章

当然,高端仪器的国产替代肯定会比较慢,除非出现一些非正常推动因素,比如像芯片行业发生的中美脱钩这样的“灰犀牛”事件。至于这种事件未来全面出现在科学仪器行业的几率有多大?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基本判断,即如果替代的门槛相对较低(包括技术的迭代速率),替代的成色越高,这种几率可能会越小。

说明:文中数据源自海关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