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和环保志愿者,这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没想到居然会有了重叠。

不久前,据央视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颁布实施七周年之际,国家安全机关发布了一个典型案例,某国内海洋公益组织在我国境内设立了海洋监测点,搜集海洋监测数据。

海洋“监谍”,图片,PM2.5,环境,青岛崂应,蓝丝带,间谍,NGO,第1张

这家组织的“惹眼”之处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

1、以“海洋垃圾监测”为名,从北到南沿着海岸线设立海洋垃圾监测点近百个,基本做到海岸线全覆盖。其中22个监测点临近我海军军事目标;

2、组织的海外背景复杂,持续接受了20多家境外机构资助,而且接受的资金很少向有关部门备案;

3、除收集垃圾数据、监测海洋环境以外,还大量搜集监测点经纬度、风速风向、水温水深、海洋潮汐、海滩坡度等海洋数据,并通过网盘大量传向境外。

虽然新闻里没有提到这家的具体名称,只提到其成立于2007年。但国内主做海洋垃圾监测的环保NGO屈指可数,其中一家截止2019年的时候就已经和合作伙伴在中国海岸线设立了50个监测点,从最北的盘锦渤海湾一直绵延到南面的三亚。

所以,只要百度一下,新闻里所提的这家组织究竟是何方神圣基本上也就八九不离十。

这里,我们先科普一下NGO,所谓NGO,就是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

国内平时比较常见的NGO应该算是一些学术性的团体,像学会、协会什么的。但除此之外,常见的NGO还包括环境保护组织、人道主义救援团体(例如国际红十字会)、照顾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团体等等。

西方不少发达国家采用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例如美国就是典型代表。这种体制下,政府机构的服务无法达到面面俱到,NGO组织这时便以非官方或半官方的身份服务民众,把政府顾及不到的事务做好,同时也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NGO通常具备非盈利性的特征,工作涉足的领域比较亲近民生,百姓更易于接受。

初衷挺好,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这里面的水就深了。

因为是非盈利性质,公益组织生存主要就得靠机构、企业或个人捐款。中国有句老话,“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收了别人的钱,有时候做事可能就身不由己了。

譬如,如何保证采集垃圾样品的地点具有代表性,而不是根据资助方的要求,有选择性地采样。

欧洲议会议员Mick Wallace曾经说过,很多非政府组织被政治化、工具化,以图动摇主权国家政府(to destabilize government of sovereign states)和颠覆别国政权(to facilitate regime change)。

本文的重点不在NGO的政治化,所以点到为止。

我国目前比较有名的环保NGO主要有: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无境深蓝潜水员海洋保护联盟、青岛海洋生态研究会、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等。

海洋“监谍”,图片,PM2.5,环境,青岛崂应,蓝丝带,间谍,NGO,第2张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标志,来源网络

这些公益组织里除了蓝丝带开展的项目比较多外,其他组织各有侧重,譬如有组织就专门从事海岸垃圾的回收与监测。

只不过这次出事的这家组织,除了对海岸垃圾的材质、品牌进行监测外,还捎带手把一些海洋数据也给测了,而这些数据偏又具有军事价值。

举个例子,如果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的话,那么潮汐将严重影响登陆时间的选择。因为潮汐可以改变沿岸水深和海滩状况,对登陆工具抢滩、卸载、离滩,以及对防御一方水中障碍物的破坏和登陆部队的上陆速度都有很大影响。著名的“仁川登陆”就是巧妙运用潮汐运动的规律实施登陆作战的成功范例。

海洋“监谍”,1639216817.jpg,PM2.5,环境,青岛崂应,蓝丝带,间谍,NGO,第3张

仁川登陆资料图,来源网络

再譬如水深的影响。海区水深决定着各种舰艇活动的路线、区域和范围,从而影响到登陆舰队的会合编队,同时影响舰艇的航速,登陆方向和地段的选择等。

所以,这些数据如果为境外军事情报机关所掌握,按照官方的说法,那是要对国家和军事利益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的。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这些环保NGO的存在,也有其合理的因素。

中国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其中像公园、商业区、风景区等已开发的海岸线,这些区域的海洋垃圾已经有相关责任单位负责,被有序纳入到城市垃圾收运系统,这些区域的海岸线相对而言比较清洁。

但是,还有很多尚未开发的原始岸线,那里的情况可能就没那么乐观了。以深圳为例,去年曾有报道,深圳市260.5公里的海岸线,存在至少7个海洋垃圾聚集点,全部在未开发区域,这些未开发区域占深圳市海岸线的约2/3。

海洋“监谍”,图片,PM2.5,环境,青岛崂应,蓝丝带,间谍,NGO,第4张

深圳大铲湾海边的垃圾,来源网络

所以,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协助政府共同促进美丽海滩建设,也没什么不对。

再者,尽管检测数据造假已经入刑了,但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一些B2B媒体也经常对此进行转载报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官方媒体几年前曾经呼吁过,鼓励环保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各种类型的环境自测活动,并将这些环境自测的数据,与政府、企业监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特别是现在科学仪器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小型化、傻瓜化。各种各样的便携式环境监测仪器层出不穷,操作简易,价格也相对“平易近人”。这些都为环保公益组织更有效、深入地开展志愿工作提供了便利。

海洋“监谍”,图片,PM2.5,环境,青岛崂应,蓝丝带,间谍,NGO,第5张

青岛崂应 手持式PM2.5/PM10在线直读监测仪,来源网络

所以,对于相关便携式仪器厂家的老板们,其实倒是可以考虑考虑成为那些合规环保公益组织Sponsor(赞助商)的可能性。而且这些厂家很多也在沿海城市,合作起来也方便,譬如青岛就是我国一个便携式环保仪器的生产基地。

这样做,一来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我党今年提出的“三次分配”号召;

二,可以进行科普,帮助这些NGO了解掌握基本的环境监测知识;

三,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公司市场活动的一种形式?

另一方面,对于环保公益组织或环保志愿者而言,和政府相关检测机构积极进行沟通和探讨,确保这些民间检测数据的科学性,以及数据使用的合法性,应该是他们今后尤其需要加以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