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老子《道德经》 

璀璨夜空,星海闪烁,从古至今引起多少人无限的遐想。天地四方曰宇,古往来今曰宙。无论是哲学还是化学,想要寻根溯源,都得从宇宙的创生开始。那么,宇宙是如何产生的呢?古人一直在探寻着宇宙生成的问题。从最初的猜测,到之后的神话;从盘古开天的传说,到屈原的瑰丽诗篇《天问》,无不证明着先辈们对于宇宙的思考和向往。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直到十九世纪,对宇宙的认识才从神话传说过渡到科学理论。

源起——宇宙的前世今生,图片,宇宙大爆炸,暗物质,时间简史,NASA,奇点,湮灭,夸克,第1张

图1.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千八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白天和黑夜的思考,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夜晚是漆黑的呢?你是否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因为太阳东升西落,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并围着太阳公转。这个回答符合我们初中地理课上所学的内容。只不过,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有着无数个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德国天文学家H. W. M. Olbers指出,如果无限的宇宙中有无限的恒星,那么夜空中就不应该是黑暗的。即使这无限的恒星距离我们无限遥远。数学上可以证明:这无穷多的恒星足以将整个夜空完全照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夜空依然保持着它的“静默”。

源起——宇宙的前世今生,图片,宇宙大爆炸,暗物质,时间简史,NASA,奇点,湮灭,夸克,第2张

图2. 宇宙星空(来源网络)

1865年,Willian Huggins宣布天狼星以46.5 km/s的速度远离地球;1890年,J. E. Keeler发现大角星以6 km/s的速度、仙女座以200km/s的速度接近地球。1929年,E. P. Hubble发现银河系之外的24个星系正在远离地球,并以此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理:一个星系的退行速度与这个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若是一个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达到甚至超过光速,那么这个恒星所发出的光又怎么可能到达地球呢。哈勃定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宇宙是无限膨胀的。

1948年,George Gamow 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的原始状态是一个巨热的核粒子气体混合物。该混合物迅速膨胀引起大爆炸,大爆炸所产生的辐射至今遗留,相当于5K温度下的物质所具有的辐射。当时这一理论缺乏证据,所有人初次听到这个说法时的反应是“宇宙大爆炸实在是荒谬之极!”。但是,现在的一些观测数据已经证明,宇宙大爆炸是真实存在的[1]。

源起——宇宙的前世今生,图片,宇宙大爆炸,暗物质,时间简史,NASA,奇点,湮灭,夸克,第3张

图3. 宇宙大爆炸示意图[1]

在收听广播时的噪音,以前的黑白电视会在屏幕上出现“雪花”。以上两种均属于噪音现象,产生噪音的原因是由于导电电子的无规则热运动,通常用温度来衡量噪音的水平。当温度为20K时,接收器就会产生20K左右的噪音。在1964年,Aron Allan Penzias 和Robert Wilson进行噪音消除的研究时发现天空的背景辐射是3.5K,无论如何改进仪器也不能消除这一残余的噪音温度,并且测量天线对准任何方向都能收到这一背景辐射,说明它没有方向性[2]。这一发现恰好与大爆炸理论相互吻合。大爆炸后的辐射遗留就是他们所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这一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大爆炸理论也完美的解释了从噪音中发现的背景辐射的由来。

源起——宇宙的前世今生,图片,宇宙大爆炸,暗物质,时间简史,NASA,奇点,湮灭,夸克,第4张

图4. 宇宙微波背景图片[2]

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大爆炸后宇宙的演变可以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爆炸的瞬间(10-43秒)温度大于1032K,此时此刻宇宙的状态无法描述,并将此称为“奇点”。第二阶段是大爆炸后的10-43到10-33秒,温度处于1032到1028K,能量产生物质。宇宙中出现了夸克、电子、中微子、光子、胶子(两个胶子也可以产生两个光子)、X粒子(随着温度的降低,X粒子衰变成夸克)等。第三阶段是10-33到10-6秒,温度处于1028到1014K,各种粒子的平均能量约为10亿电子伏特。第四阶段是大爆炸后10-6到10-3s,能量下降,夸克和发夸克相互碰撞产生大量湮灭,产生两个光子或者一个电子。当反夸克数量急剧减少时,剩余的夸克之间距离接近,三个夸克就可以形成一个质子或者中子。

此后,宇宙进入质子时代。第五阶段是大爆炸后10-3到100秒,宇宙温度降低,中子衰变为光子、电子、中微子。第六阶段是100秒到30分钟。此时质子和中子碰撞形成了氘。第七阶段是30分钟到一百万年,宇宙继续冷却,原子形成。大约三十万年之后,宇宙进入原子时代。宇宙在膨胀中不断冷却并持续了137亿年,最终冷却到了如今的2.7K。第八阶段是100万年至137万年,宇宙形成了星系、恒星、行星和生命。

源起——宇宙的前世今生,图片,宇宙大爆炸,暗物质,时间简史,NASA,奇点,湮灭,夸克,第5张

图5. 宇宙结构的形成[3]

根据宇宙演化理论认为:在138亿年前,宇宙产生于一次体积无限小、温度密度非常高的奇点爆炸[4]。但是,在这一瞬间之前又是什么?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吗?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科学家认为在“奇点”之前是一种“无”的状态。1984年Alan H. Guth提出“暴涨宇宙”的模型。“宇宙暴胀”理论在提出后,很快就成了为大家所接受的大爆炸理论的“补丁”[3]。该模型提出:宇宙从一个无穷小的区域开始演化。进一步推演整个宇宙是从“无”中演化而来。1998年,Stepen Hawking 在《时间简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宇宙由“无”通过量子跃迁而产生。Aron Allan Penzias认为可以把宇宙看成无中生有、瞬间而生和持续膨胀。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的未来由两条路:要么一直膨胀下去,直到所有天体都毁灭,剩下稀薄的粒子气体。要么终止膨胀后开始收缩,直到下一次大爆炸。要判断宇宙是无限膨胀还是膨胀后收缩,关键在于计算宇宙的密度。然而,要计算宇宙的密度,还需要找到宇宙中的暗物质。天文学家认为,暗物质应该是由一种未知的粒子组成,弥漫于整个宇宙,无法被“看见”。在引力方面却与普通的物质无差别。暗物质有质量,具有引力,正是这种引力造就了现在的星系。此外,科学家提出暗能量的存在。暗能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宇宙中,没有质量,有斥力作用,使宇宙膨胀。2003年,美国宇航局通过微波背景辐射探测器获得宇宙的“婴儿期”照片,揭示了宇宙中暗物质约为23%,暗能量约为73%。这似乎告诉我们宇宙将一直膨胀下去[5]。

星星从尘雾中诞生,散落在“黑暗又冰冷”的宇宙之中。关于宇宙的秘密,我们一直在探索,我们也终将一直探索下去。总有一天,宇宙会变成一个点,你和我都在里面。最后,将屈原的《天问》节选部分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于宇宙星海的思考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曰: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