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某新兴饮料品牌凭借着“0糖0卡0脂”的差异化卖点,一锤“砸”中年轻人,成为饮料界的一匹新锐黑马,把已近风靡的饮食热潮搅动得炙手可热,使得欧美流行多年的减糖理念在国内渐入佳境。然而这匹黑马最近“摊上麻烦”了!4月10日,该饮料品牌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份致歉声明称,在其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蔗糖”与“0糖”的区别,因而容易引发误解,并将包装从原来的“0蔗糖低脂肪”改为“低糖低脂肪”。就这样,一纸200余字的道歉信,打翻了藏在饮料瓶里的“糖罐子”,也将该饮料品牌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0蔗糖”真的等同于“0糖”吗?宣称“0糖0卡0脂”的产品是不是真“0糖”?减糖风潮的兴起年代,减的究竟是什么“糖”?我们又该如何避免掉入减糖食品的“糊涂坑”?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0蔗糖”等于“0糖”?不做减糖浪潮中的小迷糊!,图片,食品,水,食品安全,标准,糖尿病,第1张

图1. “0糖0卡0脂”宣传标识(图片来源于网络)

“0蔗糖”≠“0糖”!

糖是自然界分布广泛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根据能否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可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和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然而在日常生活里,往往当我们看到食品包装上出现“0蔗糖”或“不添加白砂糖”这样的标识时,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个食物里不含糖。这是因为我们平时口中所说的糖和消费量大的糖,通常指的是食糖,泛指具有甜味的可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即单糖和双糖,其中以双糖中的蔗糖为主。但若是站在食品领域来看,“糖”是各种糖的统称,除了蔗糖,还包括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等。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的相关规定,产品外包装上标注的“糖”指的是单糖和双糖。但如果产品宣称“0糖”或“无糖”,则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即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限于0.5 g以内。也就是说,无糖食品中的“0糖”,只强调含糖量,不强调糖成分。另一方面,“0蔗糖”可理解为食品饮品在加工过程中未添加任何的蔗糖成分,但这并不代表该类饮品里不包含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其他糖类物质。这表明了“0糖”和“0蔗糖”表示的含糖成分和含糖量是截然不同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0蔗糖不等同于0糖,但0糖可能是0蔗糖。怪不得当元气森林致歉声明一出,不少消费者纷纷扎心表示,所谓健康饮品,原来只“喝了个寂寞”,更是有部分网友大呼“骗钱不说,还骗我长胖”。

“0蔗糖”等于“0糖”?不做减糖浪潮中的小迷糊!,图片,食品,水,食品安全,标准,糖尿病,第2张

图2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

“0糖0卡0脂”的食品并非真“0糖”!

减糖风潮正当时,各式各样的无糖食品如雨后春笋般扎堆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里,稳稳地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于是“0糖0卡0脂”成为了它们最受追捧的卖点,只不过“0糖0卡0脂”的食品并非真的是“0糖”。

依国际惯例,无糖食品是指不含食糖,即不含蔗糖和淀粉糖的甜食品,且需使用含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代品。换句话来说,无糖食品宣称“0糖”或“无糖”,也就是将低能量的“糖的替代品”替换了高热量的糖,食品的加工过程最终还是会添加了不一样的糖。也正如我们国家标准规定所显示的,无糖食品中的“无糖”,只意味着其中的含糖量不超过相关规定的标准,并不代表着真正的“0糖”,毕竟食品中的糖是不可能完全去除的!这也就提醒我们,在选购无糖食品时,不要只看产品外包装“无糖”或“0糖”的标识二字,还需要认真查看营养标签中糖的含量,以免上当受骗。

“0蔗糖”等于“0糖”?不做减糖浪潮中的小迷糊!,图片,食品,水,食品安全,标准,糖尿病,第3张

图3 认真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资料来源于eKTANG服务号)

当我们谈减糖中的糖,主要以蔗糖为主

2015年,WHO在新制定的《成人与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建议,成人和儿童的游离糖摄入量应减至总能量的10% 以内,如能进一步可将其降至低于摄入总能量的 5%。可以看出,WHO的减糖建议只针对“游离糖”,但不包括水果和蔬菜中的糖。通常情况下,水果和蔬菜中的糖被称为内源性糖,它们由一层植物细胞壁包裹着,因此消化起来较为缓慢,这也就表明,比起游离糖进入血流所需要的时间,水果和蔬菜中的糖还会更长。那么,什么是游离糖呢?先看WHO给出的官方定义: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果糖、葡萄糖等)和双糖(麦芽糖、蔗糖等),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也就是说,所有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糖,即使是被奉为“养生圣品”的蜂蜜和果汁中,也都纷纷含有游离糖!

“0蔗糖”等于“0糖”?不做减糖浪潮中的小迷糊!,图片,食品,水,食品安全,标准,糖尿病,第4张

图4游离糖的具体成分(内容源自网络资料)

反观国内政策,我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内。随后,2019年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更是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由此可见,我国提倡的减糖中的“糖”指的是人工添加糖,其中以蔗糖为主。

“0蔗糖”等于“0糖”?不做减糖浪潮中的小迷糊!,图片,食品,水,食品安全,标准,糖尿病,第5张

图5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版)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然WHO和我国政策对减糖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特点:即各项政策提倡的减糖,主要还是指减少蔗糖等人工精制糖的摄入量。这是因为蔗糖在进入我们人体之后,能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快速被水解为单糖,并进入血液。这些单糖除了会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以备人体血糖调节所用,多余的就会转化成脂肪储存到体内。如果长期过多地摄入糖,不仅会增加肥胖、龋齿的风险,而且还会诱发出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于是,有鉴于糖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在2015年,以跨国巨头发布减糖宣言为肇始,全球各地纷纷掀起减糖浪潮,“0蔗糖”、“0糖0卡0脂”、“低糖低脂”等一系列宣传语走进了公众的生活。

“0蔗糖”等于“0糖”?不做减糖浪潮中的小迷糊!,图片,食品,水,食品安全,标准,糖尿病,第6张

图6 糖分摄入过量给人体带来的健康危害(图片来源于网络)

摸透减糖浪潮背后的“糖罐子”,避免掉入减糖食品“糊涂坑”

当然,人们并不会因为该新兴饮料品牌的这一次错误,而不再选择减糖食品。毕竟当下减糖的大风刮得如此之盛,如果你是一个非常在意食物热量和自身健康的消费者,你依旧会追捧各式各样“0糖”或“低糖”食品。所以,摸透减糖浪潮背后的“糖罐子”,以识破商家营销策略的“障眼法”,和避免掉入热量陷阱,对于你来说似乎就显得有那么一点重要了。

只不过这个“糖罐子”,外表看似装满了各种形状各异的糖,实际上却是一个“代糖王国”。代糖,顾名思义,就是糖的替代品,指能够赋予食品以甜味、能量很低或者不含能量的物质,是常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也被称为甜味剂。因具有与蔗糖相似的化学结构,代糖可以通过刺激舌头味蕾细胞上的甜味受体,给大脑谎报“军情”,从而使我们的大脑感受到甜味。但与蔗糖不同的是,大多数代糖无法被我们人体分解利用,所以通常不会带来糖那么多的热量,也不易引起体内血糖水平的波动。注意,这里说的是“通常”,也就是说代糖并不是一丁点儿热量都没有,因为只要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同样都是代糖食品,无糖口香糖的热量在1166 KJ/100 g,而零度可乐的热量表却是一个干干净净的“0”。 事实上,早在代糖食品被消费者普遍熟知时,食品行业对代糖的研究早已开展了一百余年。时至今日,仅人工合成甜味剂,就历经了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共六代产品。而且随着人们不断增强的健康意识,代糖研发的重点正在逐渐地转向了天然甜味剂,于是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罗汉果甜苷、索马甜等均在饮品行业中找到了自身用武之地。

“0蔗糖”等于“0糖”?不做减糖浪潮中的小迷糊!,图片,食品,水,食品安全,标准,糖尿病,第7张

图7 代糖的发展历程示意图(资料来源:金禾实业《公司发行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及公开资料整理)

因此,根据是否提供热量的性质,我们可以将代糖划分分为营养性代糖(有热量)和非营养性代糖(无热量)。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会经常在无糖饮料、果干蜜饯中发现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这类非营养性代糖的身影;而营养性代糖则主要以糖醇类物质为主,如我们常熟知的木糖醇。这也就顺道解释了为什么同样都是代糖食品,无糖口香糖的热量在1530KJ/100g,而零度可乐的热量表却是一个干干净净的“0”,正是因为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种类的代糖。但是,糖醇类代糖一次性摄入过多很容易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所以不管再怎么喜欢,无糖汽水也不能一次性喝太多哦。

“0蔗糖”等于“0糖”?不做减糖浪潮中的小迷糊!,图片,食品,水,食品安全,标准,糖尿病,第8张

图8 各类代糖甜价比信息表(内容源自于网络资料)

总之,不管怎么说,这些七七八八的代糖饮料不是万能的,应适度食用,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均衡饮食、加强锻炼才是真正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