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豆腐”,“北豆腐”之争,竟然是因为这种添加剂!,图片,豆腐,凝固剂,石膏,内酯,水,金属,食品,化学,生物,第1张

“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元·郑允端)物美价廉的豆腐自古就是中国人们心中的琼浆玉液。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道家常豆腐,不仅蕴涵着传统饮食的精髓,也凝聚着现代化学的学问。历史悠久,营养丰富的豆腐以及豆制品被视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谁能想到方寸豆腐之间,竟藏着如此多的化学原理与应用,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1

豆腐的来源

时至今日,豆腐的身世依旧迷雾重重。大豆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作物,五六千年前便已出现。“五谷”中的稻、黍、稷、麦、菽中的菽便是我国古代大豆的名称。在中华先人漫长的摸索实践中,大豆华丽转身变成豆腐。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汉代就已出现了豆腐。

淮南王刘安便与豆腐有着一段“情缘”,相传在公元前164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上烧药炼丹时,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了豆腐。《本草纲目》中就出现过“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字眼。袁翰青则认为五代才有豆腐。

历史上关于豆腐的记述是:有一官员“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食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据此,有学者认为,豆腐的问世至迟应在唐末、五代之际。但这些说法是否可作为定论,还值得商榷。明朝的《本草纲目》中出现了总结性的翔实阐述:“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等等。总而言之,中国豆腐的历史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

2

豆腐中的化学原理

豆腐的制作工艺是非常精细而微妙的手艺活,它涉及到化学的不同领域,如生物化学、食品化学、胶体化学等。豆腐是以大豆为原料,经泡料、磨豆、滤浆、煮浆、点浆(点脑)、成型等工艺制成的乳白色凝胶(如图1)。简而言之,豆腐是高度化的大豆蛋白凝胶。这一工艺有两个主要步骤:第一步制作溶胶,也就是打豆浆的过程;第二步胶凝,即豆浆凝固为豆腐的过程。

 “南豆腐”,“北豆腐”之争,竟然是因为这种添加剂!,图片,豆腐,凝固剂,石膏,内酯,水,金属,食品,化学,生物,第2张

图1 豆腐的生产工艺流程图[3]

第一步制作溶胶。众所周知,打豆浆之前都要浸泡豆子,这是因为大豆蛋白质存在于子叶的蛋白体内,浸泡大豆时这层蛋白体外坚固的膜和其他蛋白质组织一起吸水溶胀,经研磨后分散于水中形成蛋白质溶胶,也就是生豆浆。在生豆浆内,蛋白质分子以集合体的形式存在,它们的疏水基朝内、亲水基朝外,致使胶粒表面被水裹起来形成一层水化膜,同时亲水基团会因电离而静电吸引水化离子,从而形成静电吸附层,胶粒表面也就形成了双电层。在它俩的包围下,胶粒难以聚集沉降。生豆浆在加热煮熟这一过程中,体系内能升高,蛋白质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振频与振幅加大;同时,卷曲的多肽链也克服范德华力而变得舒展伸直(如图2)。其中分子间的疏水基和巯基暴露出来,形成了分子间的疏水键和二硫键,胶粒在化学键的作用下发生一定程度的聚集,产生了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前凝胶体系——熟豆浆(如图3)。从微观角度看,生豆浆为未变性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0万;后者为变性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高达800万以上。

 “南豆腐”,“北豆腐”之争,竟然是因为这种添加剂!,图片,豆腐,凝固剂,石膏,内酯,水,金属,食品,化学,生物,第3张

图2 肽链舒展伸长示意图[3]

 “南豆腐”,“北豆腐”之争,竟然是因为这种添加剂!,图片,豆腐,凝固剂,石膏,内酯,水,金属,食品,化学,生物,第4张

图3 熟豆浆(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步胶凝。从硬邦邦的大豆,到白嫩嫩的豆腐,这其中少不了美食瘦身家——凝固剂的功劳。向熟豆浆中加入凝固剂,大豆蛋白质由溶胶变为凝胶的过程称为点浆或点脑。传统的凝固剂一般为卤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氯化钙)或石膏(主要成分为硫酸钙)等电解质。这类凝固剂发生作用的机理是水分子被金属离子束缚,发生络合反应。此时没有了水膜的约束,蛋白质凝聚在一起,实现了对水的反包围形成豆腐脑(如图4)。刚成型的豆腐脑结构不稳定,需要在保温和静止条件下放一段时间使结构完善和巩固,即蹲脑。适当挤压蹲脑强化后的凝胶,就得到了有一定形状、弹性、硬度的豆腐了。

 “南豆腐”,“北豆腐”之争,竟然是因为这种添加剂!,图片,豆腐,凝固剂,石膏,内酯,水,金属,食品,化学,生物,第5张

图4 豆腐脑(图片来源于网络)

3

凝固剂南北有异,古今不同

凝固剂的种类不同,那么蛋白质由被包围到反包围的过程也有异,最后形成的结构自然也不甚相同,口感也随之有所差异。我国的豆腐有南、北之分(如图5)。南豆腐又名石膏豆腐,顾名思义,是以石膏液作为豆腐的凝固剂,产出的豆腐质地软嫩洁白、吹弹可破,含水量在 85%以上。主要用于拌、烧,煲汤等菜肴;北豆腐又称卤豆腐,以卤水作成型剂,也就是常说的“卤水点豆腐”。这样制成的豆腐相对坚实些,口感绵韧,质地比较粗老,白中偏黄,含水量在 85%以下。主要用于煎、炸、制馅等。

 “南豆腐”,“北豆腐”之争,竟然是因为这种添加剂!,图片,豆腐,凝固剂,石膏,内酯,水,金属,食品,化学,生物,第6张

图5 左:南豆腐、右:北豆腐(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近使用较为普遍的凝聚剂当属葡萄糖酸-δ-内脂。它的作用机理为:葡萄糖酸-δ-内脂在36℃以上时便开始水解为葡萄糖酸,随着水解的进行,氢离子从葡萄糖酸中缓慢地被释放出来,而羧基早已等待多时了,失而复得的氢离子使得羟基自身的亲水性降低,水膜自动破裂,蛋白质一步完成了对水的反包围。在释放氢离子的漫长过程中,凝聚进行得也很缓慢,因此得到的豆腐结构完整齐全、口感细腻滑嫩、味道上乘。

4

总结

豆腐汇聚着中华先人的智慧与实践,也遍及大江南北。初春时分,在春色中捋一把碧绿的小葱,切成葱花,撒在一块热气腾腾的豆腐上,就是一道美味的开胃汤;炎炎夏日,新采的菌类与豆腐一道,散发着山珍的鲜香;叶落之秋,豆腐炖鱼,滑嫩的豆腐配上鲜美的鱼片,令人垂涎欲滴;寒冷冬日,铁锅炖豆腐中浓浓的鸡汤,配上绿绿的菜心,让人身心俱暖。